" 有中國人對我說過,親身經歷過戰爭的日本人中間,有這樣一個承認侵略歷史并道歉的人,令人感到安心。我已經97歲了,不知能再活幾年,這種說法也讓我獲得了內心的平靜。"
面容清癯的神宮寺敬在山梨縣甲府市的家中對記者說出了上面的話。他穿著白色襯衫,扣子緊緊系到領口,語速不徐不疾,神色平靜。落地窗外的院子里,梅子樹和池塘的水面紋絲不動,梅雨季節的悶熱讓人有點透不過氣。
80年前的7月,盧溝橋事變發生。日寇鐵蹄令中國百姓遭受流離之苦、喪家之痛。從那時起,神宮寺的命運也改變了。
當時,神宮寺19歲,剛從短期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在"義務從軍"的政策下,很快他就被選拔到東京的軍營,1943年被派到南京附近與中國軍隊交戰。1945年,身為侵華日軍駐長江中下游部隊通信中隊長的神宮寺見證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歷史一刻。
" 我想告訴所有中國人,那場戰爭無疑是侵略戰爭,而我作為侵略者的一員參加了戰爭,真的感到非常抱歉。"
神宮寺的懺悔隨著和平的來臨而愈發清晰。戰敗后,他從上海返回故鄉,從戰爭的癲狂時代重返和平的正常生活后,他開始讀書,讀歷史,讀***的《論持久戰》……對那場戰爭的記憶在反思中開始復蘇,令他感到刺痛。
《論持久戰》中,"敵寡助,我多助"理論令神宮寺印象深刻。他說,書中提到,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并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得不到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援助,而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獲得世界上廣泛的支持與同情,只要堅持持久戰,中國就能獲得*終勝利。神宮寺說,實際上,結果正如預料的那般。
" 日本無故入侵中國,殘忍殺害中國人,燒毀他們的房屋……這無疑是一場侵略戰爭,是不正義的行為"。神宮寺說,"我至今都為此感到歉疚,為了日本和中國再也不爆發戰爭,為了日中友好,我要盡我一家的微薄之力。"
現在,神宮寺一家是日中友好協會的活躍人士,每年都會來中國看看。他說,自己對中國擁有*深印象的地方始終是盧溝橋。
在神宮寺簡樸的房間內,墻上掛著的一幅中文書法詞作《沁園春·祝中日恢復邦交》尤為醒目。"從今后,望言行信果,和睦萬邦",寄托著愛好和平的中日人民的美好愿望。
然而,如今發生的一些事情卻讓這位老人倍感失望。
" 現在安倍政權鼓吹中國威脅論,企圖推翻和平憲法,讓日本變成一個可以戰爭的國家。"神宮寺的語氣變得堅定,"我作為戰爭親歷者,認為現在正進入一個危險的時代。政府應該向全世界傳遞日本不再挑起戰爭的信號,我深切希望日本可以成為一個沒有戰爭的和平國家。"他強調,"無論如何,都希望能夠保護現在的憲法。"
采訪**,神宮寺敬鄭重在紙上寫下"中日不再戰"的寄語。短短五個字卻承載了沉甸甸的分量。想必,這其中既包含了一名戰爭親歷者的歉意與反思,也包含多年以來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事業的一家人對兩國人民未來的美好祈愿。